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风采 > 【教学风采】没“文化”真“可怕”

【教学风采】没“文化”真“可怕”

2015年09月07日 15:21:23 访问量:165

没“文化”真“可怕”


  课程改革至今,我们努力培育教师队伍,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校本研训机制,促进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上至下,教师培训如火如荼。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师个体的内在动力!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内涵,没有自己的价值尺度,没有自己的专业信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际推动者,而如今,我们遇到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都是教师文化底蕴的投影和折射。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将会遭受没“文化”真“可怕”的尴尬局面。




1
 何谓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


2
 教师缺少文化底蕴的表现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教师是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与教育价值判断的文化使者。教师的文化身份要求教师必须储备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有些教师忽视了文化的积淀而面临着危机与尴尬,具体表现为: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底蕴不厚——创新乏力,学生要质疑,一问三不知,学生想探究,总是和稀泥;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教学技能学到一招只有一招,只要文化底蕴在,就有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如果包含了文化素养的提升,则是十分有利的。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的,其长势就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唯其如此,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为这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从我们心底萌发、生长。


3
 教师具备哪些素养


  通常来说,教师素养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教师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事业,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养高低,关乎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教师的文化底蕴会感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现代教育需要的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相反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密不透风的老师会让学生乏味。其实教师与学生自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师的视野、文化底蕴等也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教师应该诗意地工作着!从教师终身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校本,创设适合教师学习成长的氛围,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致力于教师真正获得自主发展空间和心灵的解放,打造一片教师发展的学习高地,让教师修炼内功,个性彰显。


  优秀教师的四大支柱,一般是包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因为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一个老师在课堂,不管他上语文课、数学课,还是其他什么课,他的讲解,他的自我展示,都折射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厚度,还有思想的高度。所以,我们就需要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具备这种素养来应付课堂上各种复杂的情况,才能够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开发课程,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




4
 文化底蕴需在积淀中丰厚


  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站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不被时代淘汰,不使自己贬值的行业资本。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教育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就事论事、简单粗暴;与人交往就能豁达开朗、从善如流,做到诙谐幽默、妙语联珠、启迪心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要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还要向孩子学习……这种学习靠的不是显性的培训和灌输,而是一种内隐的、浸润式的滋长和孕育。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也是增强本土竞争实力的需要。“本土文化”因其“本土”而显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千年承传,生生不息,装点在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学习,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基础。本土文化越厚实,越能育名人孕英才。教师应吸纳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


  同时,教师需要坚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要成为一种本能的需求。”因为教师喜欢读书了,我们的孩子也会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因为教师喜欢思考了,我们的孩子也会慢慢喜欢上思考。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结语

  英国数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如此看来,培养学生人类文化的视野,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教师必须要让自己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又要为学生铺陈文化底色,这应该成为教育的共识。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