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 从“屠呦呦是谁”说起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新起点 从“屠呦呦是谁”说起

2016年01月13日 20:34:41 访问量:221

作者:张增建 系山西省教科院教研员



这本来是一节平常的公开课——高二历史,因授课教师的一处教学设计,引起听课专家的兴趣与热议。


该课讲的是“破解李约瑟难题”,最后自然要与中国的科技现状结合,包括中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情况。教师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先在大屏幕上分两组,放出10位当红明星的照片,诸如黄晓明、范冰冰等。然后问学生:“大家认识他们吧?”同学们很兴奋,齐刷刷喊出他们的名字。


这位女教师一摁翻页笔,大屏幕上又放出一组照片: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这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说出“杨振宁”。最后,大屏幕上出现一张大照片:一位戴眼镜的老太太,手捧奖杯。女教师问:“这位是谁?”全班似乎愣了半天,有位男生后来说:“是屠呦呦。”女教师又问:“同学们知道屠呦呦的,请举手!”

全班50多名学生,仅有6名举起手来。


这个带对比性质的调查结果,令人意外,也发人深思。

不知道“屠呦呦”,是个问题吗?


的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对娱乐明星如此熟悉,对诺奖获得者却知之甚少。要知道,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对社会贡献巨大,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必定彪炳史册,是人类永远敬仰的真正英雄。到2015年之前,华人有8人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前三位正是李政道、杨振宁与丁肇中。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在这个领奖台上,中国大陆始终缺席,直到今年10月屠呦呦获奖消息的宣布。


被戏称为“三无教授”的屠呦呦,因参与发明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顽症的特效药而获此殊荣,并成为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青蒿素及其发明过程充满中国故事,现已拯救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非洲。早在2011年,美国人就找上门来,将他们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郑重颁给屠呦呦。据说,此奖有“诺奖风向标”之称。有趣的是,半个世纪前,为解除越战中疟疾带来的可怕困扰,美国曾拿出近5亿美元来研制有关新药,最终效果不佳。


毫无疑问,从对人类的贡献而言,娱乐明星与屠呦呦不可同日而语,可我们的高中生却不太知道“屠呦呦”。为什么?显然现在应试太激烈,学生没时间看电视或报刊,所以自然不知道什么“屠呦呦”。可让人困惑的是,他们对娱乐明星又了如指掌。更令人感慨的是,国家对教育如此重视,学校管得如此用心,但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民族最顶尖的科学家,几乎不了解;对如此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新闻事件,居然茫然不知。


这种情形说得过去吗?这是否说明我们目前的教育出现方向性的偏差,是否说明对持续高温的应试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尽快锁定“核心素养”


实际上,学生求学时间有限,该教什么,该学什么,尤其在信息化如此强势的时代,的确要与时俱进。现在国际上流行一个新概念,叫“核心素养”,许多国家已着手研究,中国教育部2015年也出台有关文件。这就意味着在当今“百度一下”的时代,与即将到来的“让机器人去干”的时代,“人才”需重新定义。或者说,什么知识才真正有用,什么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需重新探讨,装进篮子里的不都是菜。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加以培养?去年秋天,美国的一群中学生到上海“访学”,为期一个月。上海接受任务的学校赶紧安排班级,并拿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可美国学生却直奔当地的大企业、社区、农村,兴致勃勃进行实地调研。因此,我们能否这样理解:“课堂”不能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里,有时功夫在诗外,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农村同样是“课堂”,甚至更有价值。因为教育只有与现实结合,并具有前瞻性,教育才有用,才会接地气。


同时,用现实情景及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并借此将综合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加以整合,如此“过程”是否就是在培养“核心素养”?据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中学,每学年都有这样的“课程”,要求学生前往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城市去“游学”,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此外,科学素养在学校教育中地位显赫,比如英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竟把“科学”当大学科,甚至居于中心地位。

因此,通俗点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能力+情商”的集合体,且超越学科范畴,并需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予以淬炼与激活。总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学生最有用的基础素养,所谓“做什么都离不开”,它能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本人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也给我们诸多启示。她是抗战爆发后开始求学的,小学在家乡宁波的“翰香学堂”就读。这所民国小学让我们吃惊的有两点:一是拥有一座古籍丰富的藏书楼;二是蔡元培、马寅初等全国一流的权威学者居然前来讲学,如此重量级的学术大师会给一群小学生讲些什么?笔者认为,思维的激活及境界的提升,对人才培养而言,就如卤水之于豆腐,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点睛之笔。


而且,这样的教育一定功利不得。


我们再来看屠呦呦的中学表现。宁波的效实中学是屠呦呦的母校,至今保存着她当年的成绩单:有的科目才60多分,这显然算不得“学霸”,放到现在考好点的“二本”可能都要打问号。然而,据说当时“长相清秀”的屠呦呦却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


这无疑是一种可贵品质,在她过后面对研制青蒿素的种种难关时,自然会发挥作用。因此中学时期,品质培养有时比成绩更重要,尽管我们不清楚:效实中学与她这种品质形成之间的关联度有多大,包括品质能否算一种“核心素养”?


社会风气同样是一种教育


教育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尤其在当今的多元时代,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愈发显得重要,也愈发显得困难。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形成合力。


青年人追星无可厚非,可追什么星,却反映一个人或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校生毕竟不是社会青年,他们的追求理应更有境界。也就是说,对人类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同样应该进入他们的视野,甚至优先成为崇拜对象,继而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乃至社会风气。否则,“李约瑟难题”是否依旧难以破解?

发明大王爱迪生逝世时,美国举行国葬,全国所有电灯同时熄灭3分钟,以此表达对这位大科学家的敬仰。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生病,巴黎市民路过他的寓所,自觉将马车速度放慢,甚至用棉花把马蹄包起来。在今天美国大学的学术报告厅,据说常有社会上的“不速之客”。西方民间则喜欢收藏那些当初科技发明的老物件。的确,社会首先应该形成这样的风气,让青年人耳濡目染。可青年人的追求与喜好,本身又是社会风气中最活跃的元素。谁影响谁呢?


据说,每年10月宣布诺获名单时,国外诺奖得主的门口,常常需安排几名警察,媒体与访客实在太多了。但是,屠呦呦似乎不用。倒是那几天,黄晓明的婚礼赚足了眼球——其阵势才叫“新闻”,那估计就不是需要几名警察的问题了。

令人欣慰的是,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时,据说受到国际巨星般的礼遇与追捧,甚至超过了他们。比如,被搀扶上场的屠呦呦需坐着讲,可麦克风太高,这时大会主持人——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居然全程跪着为屠呦呦拿话筒,另一只手还从背后扶着屠教授。这与其说是对科学的尊重,不如说是向人类杰出贡献者的崇高致敬。比如,屠呦呦参加瑞典国王举办的晚宴,甚至连在咖啡厅坐过的椅子,都被请求在底部签名。

有人说,微信圈有关屠呦呦在瑞典演讲的刷屏量,不及平时明星绯闻那么引人关注。这种现象同样值得深思,同时客观上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也是学校教育鞭长莫及的。

国家该出手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意志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只有动用国家力量,才能将我们目前的教育从应试的绑架中解救出来,才能营造“知道”并“崇拜”屠呦呦的社会氛围,强化乃至重塑国家核心竞争力。


的确,中国经济总量已为世界第二,体育也进入世界第一军团。然而,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人类智力奥运会”上,中国的表现却难如人意。可是获得诺奖多少,不仅关乎民族尊严,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力”不给力,中国经济也会后继乏力。


所以,屠呦呦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许海峰”,令人鼓舞;可中国要跻身世界科技第一军团,却要比“体育振兴之路”艰辛得多。


我们来看一份“金牌榜”。从1901年到201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共产生近600块,被全世界约40个国家分获,前十名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俄罗斯、瑞士、加拿大、荷兰和意大利。其中美国遥遥领先,几近半壁江山。不过按人口比例,英国才是冠军,这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国家居然拿了近百块。第十名也超过10块。


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因为诺奖产生的原因很复杂。笔者坚信,中国人是聪明的,在经济与体育领域所创造的奇迹,会在科技领域再现,尽管这需多方努力,包括教育。或者说,教育才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将“核心素养”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彻底扭转应试倾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教育附加值,培养能在国际上叫板的大才,方为目前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学生的可塑性确实很大,教育怎样雕塑,他们就会是怎样。教育有多大格局,人才就会有多大格局。


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那座神圣的音乐厅,屠呦呦终于捧起中国大陆第一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奖牌。激动之余,自然会有这样的奢望:什么时候走上这座舞台的中国人,也会以“军团”的规模出现。


其实,知道黄晓明与知道屠呦呦,本来并不矛盾。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