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风采 > 【教学风采】挫折教育: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教学风采】挫折教育: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2015年04月03日 21:09:09 来源:甘肃教师学苑 访问量:101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3月30日,杭州一名小学四年级女生因在受到家长的批评后,回到家就从七楼跳下,最终抢救无效离世。4月1日,西安外国语学校一名6年级的11岁男孩,从五楼坠下,经抢救无效身亡。连日来,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结束生命的悲剧新闻时见报端,一次次悲剧的重演让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面对挫折时不能正确应对,而要选择放弃生命。悲剧再次告诫我们,一定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


  显然,孩子由于阅历短浅、经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此时家长(也包括教师本身是家长)的态度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因而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什么是挫折


  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就是人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或动机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情感刺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严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误者认识错误,接受教训;同时它能磨炼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坚强,并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可见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挫折感是有限度的,不能没有,也不能太多。


挫折教育教什么


  如果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向孩子展示世事艰辛复杂困难的一面或者认为挫折教育就是“逆境锻炼”、“苦难教育”,告诉孩子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逆境、苦难和坎坷的洗礼才能成为成功的人,那就错了。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IQ(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和EQ(情商,EmotionalQuotient),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在生活中也需要AQ。AQ是AdversityQuotient的英文简称,在我国一般被翻译为挫折商、逆境商或逆境商数等。它是由美国心理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G.Stoltz)在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的,用来指人们在逆境中或面对挫折产生的反应和处理能力。简单说来它就是承受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现在,AQ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差不多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人生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挫折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那样:“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怎样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他终究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现在不少家长都认为,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要尽可能使他们少遇到困难,最好是不遇到困难。一旦出现困难就包办代替,这使得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时就手足无措,无法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放手让孩子去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设置障碍情境,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形成了“输不起”的性格,他们由于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去尝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为地为他们设置一些障碍,以增强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其坚持性。比如,班里有个女孩既聪明又懂事,伴随她的一直是赞扬与鼓励。在一次跳圈比赛中,她输给了同伴,立刻大哭起来,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跳圈了。对此,我根据她的能力,特意安排了一些较难的活动,并教育她:这次完不成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完成的,但如果怕困难而不去做,那就永远也完不成了。慢慢地,她能正确地面对失败,敢于尝试,坚持性也大大提高了。


  再次,要鼓励孩子敢闯敢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地包办代替,而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们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坚持性。


  当然,在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意给孩子更多的爱与宽容,让他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家长和老师还是一样会爱我,我还可以重新站起来”。


  事实上,挫折教育也是国外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很多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家长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考验来培养孩子坦然“接受失败”。



美国批评慎重表扬更慎重



  美国学校的老师对表扬学生很“慎重”,很少突出表扬某个学生,在公开场合也多用鼓励性语言。老师们认为突出表扬有两方面不宜:一是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二是因太过重视“名”,只顾“取悦”老师,而没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误导,当得不到表扬时就会有失落感和受伤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姑息,美国老师通常会对他们特别“关照”的。别看美国老师对如何表扬学生不怎么下功夫,但对批评学生却颇费心机。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瑞士打工上学两不误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俄罗斯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英国让孩子们摆脱完美主义的思想



  英国家长们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家长会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如出一些极富挑战性的试题,借此希望孩子们能够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了解失败是可以接受的。或推出“失败周”,邀请成功人士来分享自身失败的经历,以及如何在失败教训中获得成功。



日本失败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开端



  日本重视从小培育孩子们吃苦忍耐的脾性,大多数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自己上学,不管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遇到困难需要他们自己去求助或想办法解决。一些小朋友玩着玩着打起架来,只要没有太大的危险,在一旁的妈妈们并不会去劝阻他们。因为他们认为,和别人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让孩子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打败了也是好事,失败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在日本,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日本家长把这些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接受挫折的经历,而这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德国教育不回避社会阴暗面



  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有涉及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课题,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人格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和格调,是人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一个没有责任感、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要性,他会感到迷茫,而失去创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常说品茶如品人生,而人生的道理可以简单的在一杯茶的体验中得到结果。让孩子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和载体,通过自我体验、老师引导、朋友协作,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种体验的过程是我们给孩子的很好的礼物。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