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高效课堂走向何方

高效课堂走向何方

2015年08月06日 21:31:1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访问量:217 作者:于春祥

  

  高效课堂是开放的课堂,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那么,高效课堂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拓展创新路径呢? 

  从理念走向行动  

  “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在全省是最高的,如果课改,升学率降低了怎么办?”许多学校面对课改都会提出这类问题,进而就是“不敢改”“不愿改”。  

  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痛苦的,甚至是残酷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寄托于所谓“循序渐进”的改良?但结果往往是“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  

  实际上,课改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回归。课改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如果不彻底抛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课改必将举步维艰。  

  谈起理念,许多校长都头头是道,许多教师也明明白白。比如,“自主、合作、探究”,大家都非常认同,但一到实践,又有多少遵照这种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呢?我们的教育不缺理念,缺的是行动——用来诠释理念的行动。  

  “想到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从理念到行动应该遵循如下逻辑:有了理念问目标,有了目标问流程,有了流程问工具,有了工具问执行,有了执行问评价,有了评价问使用。 

  从知本走向能本  

  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知识是为了增长能力,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明确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从知识转向能力,绝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加强知识与生命、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时代、知识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这4个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判断课堂究竟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并不难——如果课堂追求“做题”,那就一定是知识本位,说穿了就是应试本位;如果课堂回归了“问题”,那就是能力本位,也就是我们向往的素质本位。  

  从课堂走向课程  

  高效课堂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致力于课堂转型。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于课堂,只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课改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学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从课堂走向课程就成了课改深化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是课程?“课”就是主题,“程”就是有序。重建课程意识、投身课程创新,这是教师智慧生存的方式。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可以重点关注“四个领域”“四个类型”“四个层次”。  

  四个领域。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模型,至少应该包括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如果说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生的“规定动作”,那么,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自选动作”。  

  四个类型。课程应该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分类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班选课;分类课程 要打破单元、年级界限,对教材进行重组,从而让教材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课程主要指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需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  

  四个层次。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二是班本课程,以班级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三是师本 课程,以教师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四是生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开发的生力军,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发课程,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这将 是新课改的另一重境界。

  从课本走向书香  

  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如果学生眼里只有课本,那学习就成了一件单调而乏味的事情。对于学校而言,一个缺乏书香味的学校会给人浅薄的感觉。  

  如何让校园充满书香?我认为应该有6个保障:一是目标保障,需要构建分学段、分年级的阅读目标系统;二是时间保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 的阅读时间;三是课程保障,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把阅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四是制度保障,建立“周读一诗、月读一刊、季读一书”等有助于阅读的制度;五是活 动保障,比如荐书活动、晒书活动、聊书活动、画书活动、唱书活动、演书活动等;六是评价保障,尝试把阅读纳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考评之中。

  从传统走向现代  

  高效课堂作为现代课堂的一种类型,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有现代技术给予支撑。现代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信息技术也是 需要使用者的,使用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课改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信息技术”的捆绑式转型,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同步有效的整合。  

  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有3种模式:班班通,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设备;组组通,每个小组配备一台电脑;人人通,每个学生配备笔 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信息技术下的“云笔记”“云展示”“云作业”“云互动”“云生成”“云评价”等,正在打破班级、学校、地域的界限,创造划时代的学习 方式。(于春祥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市政府督学) 

  《中国教师报》2015年8月5日第6版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