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素养 > 【人文素养】战争的终点是和平——唐代边塞诗歌中的智慧与通达

【人文素养】战争的终点是和平——唐代边塞诗歌中的智慧与通达

2015年12月26日 10:10:02 访问量:301

【文学品味】 战争的终点是和平——唐代边塞诗歌中的智慧与通达




  西方传统文化有很强的爆发力,人们常常为了尊严、爱情而发生战争。与西方的个体性及对抗性相比,中华民族历来都不是尚武的民族。古代的人们喜欢冲淡、平和,讲究中庸,守成,总是力求找到一种较为平和的方法来解决纠纷与争端。


  圆润与通达,似乎一直是如水般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当然,“水随器而圆”,有宁静的池水,小溪,也会有湍急的瀑布,拍岸的惊涛。在唐代边塞诗中,也有着丰富的关于战争的情感与思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李攀龙认为王昌龄的这首诗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赞誉很高。诗歌大意是,自秦汉以来,冷月边关,一切似乎没有变化,而在月下关口的征战似乎也从未停止过。在辽远的时空里,战争丰富成为了明月、关隘的唯一主题。万里征途,将士们此去尚未归来,假如有很多良臣名将,也许就可以让人们过上和平的生活。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前出塞》




  杜甫认为,战争中要先射马、擒王,因为这样可以少杀人,同时快速结束战斗。杜甫强调说,杀人是有限度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域,如果能够制服他们,不再忍受他们的欺凌和侵略,又何必多杀无辜的人呢?这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


  《孙子兵法》有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够不经历战争就让对方投降,或者如飞将军那样镇住敌兵,才是上上策,是最高的计谋与智慧。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刘叉《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诗人说,我的手里拿着一把上古传下来的好剑,剑如流水藏在我的手心。如今临行之时,我将这宝剑赠予你,它锐利的锋芒,如水泻般地流畅。但请君记得,不要把它用在个人细小的恩仇上,要用在建功立业的大事上。


  另一位诗人张祜也表达过类似的观念。


三十未封侯,癫狂遍九州。

平生莫邪剑,不报小人仇。


张祜《书愤》




  诗人说,我有世所公认的莫邪宝剑,却从不会为报私仇而轻易动用。这虽然是个人的理想,但也看出古人在“争斗”之事上的原则。为了民族大事,人们看重容人的气度和雅量,不会触犯边界或尊严的底线。毕竟,战争只是一时之事,长久装在人们心里的还是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