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风采 > 【教学风采】“听课”绝不是“听”那么简单

【教学风采】“听课”绝不是“听”那么简单

2015年11月20日 20:59:12 访问量:200

听课作为一种学校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许多教师仅仅是被动参与,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教师只喜欢听内容有趣、形式新颖、气氛热烈的课的奇怪现象。这些教师更多关心听课是否有趣,而很少关注听课是否有收获。有人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没有收获,归根结底,是听课时,没有“带着脑子”,更没有“带着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脑子”和“有自己”地听课呢?




带着了解去听课

  

  听课前,听课教师要了解上课内容,看一看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要求,查一查其他教师是怎么教的;其次,听课教师要了解上课教师情况,看一看相关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研究特长,查一查以前的教学活动是怎么进行的。有准备地听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带着需求去听课

  

  如果是同一年级的教师,在听课前,还可以带着问题去听:一种情况是自己还没有上过这节课,那么就可以重点收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供自己备用;另一种情况是自己已经上过该内容,那么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课中出现过什么问题,然后重点关注这节课会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就可以思考其成因,学习其方法。如果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就可以观察上课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择善而从,积累经验。如果不是同一年级的教师,同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因为各个年级同一领域的知识,在教学中会有共性的关注焦点和相同的研究主题。


带着眼睛去听课

  

  在听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课”。还应该听课堂上教师的讲课,听学生的发言,更要会“观课”。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教师的教态、教师的教法,更要看学生的表情、学生的表现。我们不能只是盯着教师,还应该多看看学生。因为教学效果往往是从学生那里反映出来的。有一位中学校长说:“好课的标准不好说,但只要课上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堂课一定不是差课”。而这些都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看出来的。


  当然,学生的内心活动有时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听课教师除了在课中多看看学生,最好在课后再多问问学生,问问学生学习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节课的实效。


带着同伴去听课

  

  在生活中,有一种购买方式叫“团购”,即一群有共同需要的人一起去买同一件商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带着一群有共同需要的人一起去听同一节课,这种听课方式似乎可以叫“团课”。在听课时,听课教师的位置可以分布在教室的各个地方,最大范围地观察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可以将听课的侧重项目分解成一些细则,分给听课教师,让他们重点进行该方面的情报收集。例如一个组的听课教师重点关注上课教师的提问,组内成员再细分任务,对上课教师提问的频率、次数、内容、方式进行专项统计分析,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分布和参与情况进行专门记录统计,作为课后评课依据和教学研究。




带着思想去听课

  

  听课需要“听记”,也需要“听看”,更需要“听想”。对上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听课教师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要看懂上课教师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意思和具有的意义。对教学的环节,听课教师要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和“还可以怎样设计”,更要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样设计”以及“如果是我,在我的班级,我会怎样设计”。对教学的细节,听课教师要思考“如果是我,在我的班级,我会怎样处理”。如果有可能,听课之后,用自己改进后的思想上这节课,使听课活动得以深化。多进行这样的角色置换,在以后自己上公开课时,力争让听课教师听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意图。


  如果在课中听到自己不认同或者不赞成的地方,听课教师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或者坚守自己的理想,课后与上课教师或其他听课教师进行议论甚至辩论。现在有一种评课方式叫“议课”和“辩课”,就是给了听课教师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移情别恋”去听课

  

  “听别人的课”中的“别人”,通常让我们想到的是“听自己所教科别的教师的课”,其实,我们还可以想到的是“听别的学科教师的课”,或许能听出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来。例如:数学教师听了语文课,首先得到的启发可能是怎样让自己的语言能够优美一些,而语文教师听了数学课,首先得到的启发可能是怎样让自己的语言简练一些。


  听课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只是“听”,还需要听课教师去看、去想、去问、去说,甚至去辩。听课不仅仅是“听别人的课”,还需要“想”自己过去怎样上课,“想”自己如何上这节课。此外,教师还可以“听自己的课”——把自己的课录制下来,课后重看一遍,自我诊断,这也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

  所以教师的听课,是吸纳别人长处的聪明举措,也是提升自我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假如说上课是撰写一部文学名著,那么,听课就是在欣赏一部文学名著。走进他人的课堂,聆听同仁的智慧,这是一种充满学术味的精神旅游。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