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风采 > 【教学风采】把脉后进生“后进”的病根儿

【教学风采】把脉后进生“后进”的病根儿

2015年11月30日 21:01:39 访问量:220
把脉后进生“后进”的病根儿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 在品德和学业两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




  有数据显示,学生中的后进生(差生)60-70%是由家长决定的,10-20%是由老师决定的,另外10%左右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学生如果出现了学习困难、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甚至是品德不够好等“病症”,就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中来寻找和诊断造成学生现状的“病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破解问题学生的对策,开出对症的“良方”。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至于这张白纸变成什么样子,完全是家长、老师这些成人在涂画。要想破解问题学生的难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学生”成因。撇开差生来自家庭和社会80%的影响因素,剩下的20%的病根又是什么呢?


一、人为建立差生档案


  当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师生刚相处时,有的教师便用自己过去固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评定分类,在教师心中建立起相应的所谓“优生档案”和“差生档案”。然而教师建立“差生档案”的标准很简单。比如:1、作业书写潦草的;2、性格内向;3、上课不发言的;4、上次考试不及格的;5、其他学科教师公认的;6、学习习惯差、控制能力差的;7、教师”看不顺眼”的……


  藉此,教师便根据这些标准在自己的头脑中、教学中建立相应的“差生档案”。学生一旦进入教师的“差生档案”便很难从中走出来。因为部分教师一般都很自信,甚至非常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除非学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或者通过某种努力引起了教师的极大注意,这些学生的名字才能从教师的“差生档案”中删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头呢?特别是一些学习本来就困难的学生,教师差生档案的建立,无疑使他们一开始就背起了这并不合理的心理负担,结果在无意中便进了教师设置的陷阱,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成为了一名差生。




二、能容忍优生的错,却不能容忍差生的错


  有的教师对待优生总是一味呵护、关爱、迁就,生怕伤害了优生,教师满脑子都装的是优生。对待差生一味地指责、挑剔,教师满脑子里唯独没有差生的位置,特别在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如两类学生打架了,当优生向老师求助时,教师常大力帮助;当差生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却常置之不理,有时差生反而会被指责:“……要不别人怎么会打你?”言下之意,“对” 永远是优生的专利,而“错”似乎只能永远和差生划等号。如果两类学生在同一事件中,教师往往会把责任推诿给差生。这种有失公正的待遇和态度常使差生心理受到很大影响,他们便永远挣扎在泥潭里而没有出头之日。


三、往往看不到差生的进步,看到的只是不足


  如果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差生,我们也会发现差生也有很多优点,他们依然有追求上进的需求和愿望。如果教师对差生表现出来的热情略加鼓励,情况就会大变。有一部分教师因为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细心和耐心,对待后进生的问题常粗枝大叶,就会使自己在工作中失去了发现差生点滴进步的机会。后进生的进步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发现和肯定,这样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学生也便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靠边角”教学的方式


  走进教室,大都会发现每个教室后面两个墙角里坐的都是差生(无论这些差生是身高还是身矮),教室的角落似乎永远属于差生。这是一个被定格了的位置。所以,教室角落成了教师制造差生的重要场所,也成了教师对待差生的常用手段。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似乎是一种默契,甚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比如当教师一说起差生怎么样,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后面。在众目睽睽之下,墙角的学生将会怎么想?坐在那里,等同“坐牢”。即使不是差生,长期的消极待遇,也都可以潜移默化成差生。




五、对差生积极性的随意伤害和抹杀


  既然已成为教师眼中的差生,那么在教师的心目中便也无足轻重。然后是教师“顺其自然”的对差生冷嘲热讽,随意指责,一点也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和自尊,一点也不珍惜他们偶然出现的积极因素;教师对差生的伤害还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同情心上。差生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可是教师却不顾实情,对他们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有些要求在优生看来都很困难。对优生出现的不好的苗头,教师自信没事,或者相信他们肯定会改正;而一旦发现差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教师便火冒三丈进行严厉的指责,将差生“一棍子打死”;教师对差生积极性的抹杀还表现在教师对差生学习困难的熟视无睹上。教师常常考虑如何把优生培养得更优秀却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如何把差生转化过来。教师对差生的关注不多,但却一厢情愿对差生提出这样那样苛刻的要求,这样常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教师却把这些后果的责任统统推给差生。


六、功利主义教学


  学校为了评估教师工作的优劣,通常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质量评估方案,用于年终考核教师工作业绩。方案的重点内容自然大多是以教育教学成绩为标准。这样,在教学评估中,也就常常有了内容相似的一条:以高权重分计算优秀率、合格率、及格率。基于这样的功利主义思想,多数教师就会认为:既然学校只注重优生我为什么还要转化差生呢?何不干脆注重培养优生,使自己在评估中处于优势,岂不是对自己评级晋升都有好处?教师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会相应的产生功利主义教学。而结果是,使差生越来越多,教师与差生的情感差距会越来越大。


七、教学中人为树立落后典型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一般的学生变优秀,让后进生变中等生,常常采用“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思维:我们班上谁最优秀,谁最差。甚至在学生面前也常常将这种想法明白无误地公诸于众。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评比班上谁最好、谁最差;在课堂上老师常不经意地说:“同学们应该向xxx学习,不应该向xxx那样。”这种指名道姓的教育,其实是教师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教学需要,为了在学生中间形成“善恶是非”感树立的典型。光树好的不行,树了好的也要树不好的。这样对比才有明确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被树为先进的典型,自然是幸事,而被树为反面的典型便可悲了。结果大多是:不差变差、差者更差。




  “歪脖子”树也可以变成有用之材,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批评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可是后来,在这个班级中反而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阿巴丁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材范围内的知识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差等生和优等生的真正差距是“智力背景”知识面的差距。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狭窄,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极小的知识量也会成为力不胜任的。”


  所以,做好“转差”工作,一定要把脉后进生“后进”的病根儿,弄清 “后进”的原因和差距所在,而后方可“对症”下药。如果一线的教师,能够找准病根儿、知晓病理,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善待差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所谓“差生”一定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