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素养 > 【人文素养】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唐代边塞诗中的侠骨柔情

【人文素养】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唐代边塞诗中的侠骨柔情

2016年01月01日 14:42:58 访问量:343

【文学品味】 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唐代边塞诗中的侠骨柔情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古意》


  幽燕一带自古多豪客,从小在那里长大的男子,注定会沾染慷慨悲歌的士气,也会多几分刚烈与彪悍。诗歌中的武士,身长七尺,凶煞的胡须如刺猬的毛刺一般密密地直竖在脸上;他手持雪亮的战斧,铁骨铮铮,背后黄沙漫漫,吓倒敌军无数。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胸中的激情陡然升起,“未报国恩,未立战功,怎可回还?”


  假如诗歌就此结束,大概就只能留下一个类型化的形象:或者是勇猛的张飞,或者是鲁莽的李逵。可是诗人李颀笔锋一转,写出了另一个场景: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善于弹琵琶也善歌舞,今天忽然用羌笛吹出了出塞的歌曲,曲波荡漾,三军将士挥泪如雨。




  如此结尾,使得诗歌刚柔相济,意境顿然开阔。不仅将虎虎生威的硬汉们写得柔肠百结,也勾起了离家经年的战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少时的同伴,年迈的爹娘,久别的妻儿,那些流淌在岁月中的记忆被熟悉的旋律轻轻唤醒。边疆将士们刀光剑影磨出老茧的心渐渐如剥了壳的荔枝,露出了内在的甜美与柔软。


  一个只知道杀敌报国的男人固然值得尊敬,但丝毫不为儿女情长牵绊的人,似乎也少了几分人性。反倒是李颀笔下的这些将士,有执著,有勇气,但也有为父母妻儿动情的泪光,由此展示出他们的铁血柔情,以及丰富的人生体验。


  高适在《燕歌行》中有诗云,“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隔山隔水,两两相望,挡得住的是彼此的身影,挡不住的是思念的深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的这两首边塞诗诗人写法不同,但主旨却是同样的情绪:思乡。


  第一首写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旷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浓浓,凉风一起,更添寂寞之情。此时忽然传来羌笛声,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想来久别的妻子也在深闺里思念我吧!这长长的思念如漫长的征途,又像茫茫的荒漠,没有尽头。


  第二首角度更为新颖。诗人起笔写出一派歌舞欢腾的景象,音乐和舞蹈不断变换,但换来换去总是离别的曲调。是乐曲不尽,还是曲尽人心愁绪不绝,诗人没有明说。忽然就想起那长城,长城上高高的静静的秋月,苍茫悲凉,冷寂无声。欢乐的底色是离别的伤情!




  这些烽火台上的将士们,哪一个不是抛家别子而来,谁能没有归家的渴望!平日里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人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夜中,冷月的清辉里,才能想起家的温暖。


  这份深情的牵挂,犹如放风筝的时候,握在手里的长线,虽然飘出很远很远,但一切都是为着最后的团圆。

编辑:刘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北路7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